酱酒悖论

· 2025-06-30 18:07:00

 

 

央视曝光酒精勾兑酒冒充“年份老酒”,令酱酒再陷舆论风波。

 

酱酒行业中,“年份酒”本身定义不清,存在逻辑漏洞。在强制性标准缺失、行业规范模糊、监管不严、粗放增长等情况之下,各种虚假噱头层出不穷,凭空造词、偷换概念等乱象令人咋舌。

 

此次“年份老酒”爆雷,撕碎了行业遮羞布,更折射出酱酒产业的系统性危机。

 

从2021年调整的“静水流深”到当前的“波涛汹涌”,酱酒当前的困局,既受宏观经济下行、消费升级、竞争重塑等外部冲击,也是其高速发展后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。这是市场对无序发展的修正,促使行业回归理性。剖析酱酒产业的核心矛盾与底层逻辑,反思行业悖论,是酱酒走出泥潭的必经之路。

 

01

寒意加剧

酱酒狂欢后的残酷现实

 

从1992年到2012年,近20年时间里,白酒产业经历了两轮周期。在1992年名酒价格放开之前,全国虽有200余家酱酒企业,但坤沙产能仅4000余吨、碎沙约2万吨的微小体量,迫使茅台技开、习酒、郎酒等纷纷转型浓香求生;至2001年初,酱酒企业萎缩至约12家。直到贵州茅台2001年8月27日上市,成为酱酒行业发展的重大转机,带动高端酱香市场发展。

 

 

2016—2021年是酱酒的高速发展时期,酱酒稀缺性被放大,资本涌入,产业快速扩张。2016年酱酒销售规模约800亿元,仅占白酒总量的13%;此后一路高涨,至2021年行业规模达19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20%,贵州地区“商业神话”频现。

 

爆发式增长带来行业狂欢,也令部分企业迷失。2021年中秋是酱酒从高峰期走向低谷的“分水岭”,受外部环境与消费分化影响,酱酒迅速“退烧”,库存高企、动销不畅、价格倒挂成为“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
 

主管部门关注到问题,2021年下半年,贵州启动“四改”工程,2021—2025年,酱酒核心产区白酒企业总数从整治前的1925家降至868家(截至2025年1月),减少1057家,其中关停占比近60%。

 

“四改”仅在促进企业规模化、规范化、环保化方面起到作用,但无法从根本上破解酱酒发展的困境,并且行业调整走向纵深,酱酒的困难愈发凸显。

 

 

2024年重阳下沙季,酱酒主产区90%主流酱酒企业大幅减产,约70%中小酒企直接停产。60%贵州中小型酱酒企业存在资金缺口,部分缺口规模超亿元。如今,部分基酒跌破40元/斤仍难出手,约30%招商经理转行,甚至有不少酒企老板筹划着变卖资产渡难关且鲜有资本接盘。

 

在酱酒行业素有“吨位决定地位”的说法,因而,在酱酒行业处于上升通道时,企业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大扩产,2016年—2021年时,酱酒主产区的酿酒用红缨子糯高粱收购价曾达到4.6-4.9元/斤的历史高峰,窖池租赁价也曾逼近2.5万-2.8万/口。

 

而如今,无论是高粱还是窖池,与最高峰时期的价格,跌幅超过50%。2024年,中国酱酒产能约65万千升,同比下降13.33%,系近六年首次负增长,这是酱酒艰难处境的直观体现。

 

 

产能收缩按下暂停键,“寒意”自上而下蔓延,市场亦自下而上传导压力:2025年上半年宴席白酒开瓶率不足50%,酱酒消费步入冰点;酱酒库存周转天数达历史性的286天,积压严重。

 

库存高企、动销疲软之下,酱酒价格崩盘已成现实,从头部到中小品牌几无幸免。大量知名品牌的主流大单品价格跌幅超40%,部分大单品跌幅超60%,价格倒挂、窜货成风、经销商越卖越亏,厂家扶持政策杯水车薪。

 

“量价双降”时代,酱酒产业面临系统性压力,近60%酒企利润下滑,58.1%酒企渠道库存压力剧增,超半数经销商出现价格倒挂加剧,逾40%零售商深陷资金链断裂泥潭。

 

 

酱酒艰难处境不仅如此,还包括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挑战亦亟待破解。从产业格局来看,酱酒呈现“一超多弱”态势:茅台以千亿规模领跑,第二梯队仅郎酒、习酒站稳200亿阵营,珍酒、国台、金沙等发展良性,其余品牌力显著不足。对比浓香型“六朵金花”的均衡格局,酱酒产业基础仍显薄弱,梯队断层尤为明显。

 

人才短板也是酱酒面临的困局。贵州本土匠人虽精于酿造,却普遍缺乏现代营销能力。当前高端人才主要依赖川、苏等地引进的浓香型职业经理人,此种外部引进模式难以为继,人才流失已严重制约企业发展。

 

 

政策方面,酱酒企业普遍承压。2023年《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》实施后,通过“清理退出一批、改造提升一批、兼并重组一批”的整治路径,白酒企业数量从1925家压减至868家(清理退出632家,改造提升995家,兼并整合660家)。

 

若贵州环保标准持续提升,对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构成生死考验。与此同时,“禁酒令”的出台,也进一步加剧行业焦虑。

 

此外,长期依赖贴牌商导致自主品牌缺失的问题也不容忽略,尤其贴牌商撤离引发大面积价格倒挂与基酒滞销。近期酒厂低价抛售基酒及资产仍难获资本接盘,既反映酱酒产业资金门槛之高,亦凸显市场对行业前景的谨慎预期。

 

02

困局解码

酱酒产业的六大悖论漩涡

 

曾经遍地黄金的酱酒产业,如今深陷寒冬。泡沫破灭之后,以前潜伏的种种问题全面暴露,也只有在酱酒跌落神坛之际,我们才能更为清晰地看清整个发展脉络,从而识破关于酱酒的诸多悖论。

 

悖论,即矛盾和困难,当产能扩张冲淡稀缺基因,量增价减透支利润空间,高端定位难融大众市场,清香型与黄酒高端产品悄然重构竞争格局,当消费者用“三理性”投票,折射出酱酒深陷多重悖论的结构性危机。

 

产能悖论:扩张狂飙与滞销困局的反噬。

 

酱酒正经历从稀缺神话到过剩困局的剧变。2017年产能仅45万吨的稀缺优势,在酱酒热下催生出产能大跃进,2023年飙升至75万吨历史峰值。尽管2023年后中小酒企普遍减产,但头部企业仍逆势扩产,2024年产量达65万吨时市场实际销量仅30万吨,产能过剩高达150%,供需严重失衡击穿品类价值护城河。

 

 

资本退潮后三、四线品牌及贴牌产品全面滞销,而行业报告明确警示——60万-70万吨年产能已足够满足市场需求,但据当前的产能规划,2030年产能直奔100万吨,过剩幅度达到67%,产能狂潮终以结构性过剩反噬行业根基。

 

利润悖论:量增价减与高毛利幻灭。

 

2006年茅台零售价反超五粮液后,酱酒在2006—2011年迎来首轮扩张,2016—2023年高速发展期更以超越白酒其他品类总和的利润创造神话——但繁荣掩盖了根本危机:高端、精英、大众三大消费群体均未形成坚不可摧的稳固市场。

 

 

2024年,酱酒总利润虽达970亿元(占白酒总利润2328亿元的41.7%),以10%产能撬动40%利润的奇迹背后,却是经销商库存高企、产能过剩150%、消费者“三理性”觉醒的多重困局。消费者逐渐成熟、信息越发透明化以及产能过剩危机暗涌,酱酒高毛利时代已然终结。未来3~5年,酱酒零售额将从2021年3500亿元峰值回落至2500亿元左右,量增价减的残酷调整周期不可避免。

 

繁荣悖论:库存转移与未来透支的恶性循环。

 

2017年—2021年,酱酒行业的超前繁荣实则是透支未来的危险游戏。2004年酱酒销量仅1万吨、零售额40亿元的微小基数,到2014年跃升至5万吨、400亿元,而2014至2024年间更以惊人速度膨胀至30万吨销量、近4000亿元零售额峰值,十年间销量激增6倍、销售额暴涨近10倍。

 

 

2016年后所谓的“白酒繁荣”本质是酱酒单极狂飙,为经销商累积数千亿利润。然而这种繁荣根基虚浮:依赖开条码招商、将酒厂库存转移至经销商仓库野蛮生长,缺乏消费场景培育与C端用户深耕。当库存转移的模式难以为继,建立在沙滩上的繁荣逐渐崩塌。

 

定位悖论:贵族血统与大众基因的撕裂。

 

2025年主流品牌大单品全面价格倒挂,高端市场遭受价格空间巨幅回落与销售额持续收缩的双重挤压。更为严峻的是,未来3~5年清香型高端酒与黄酒高端产品的崛起将重构中国高端酒格局,长期依赖高端溢价的酱酒面临结构性冲击。

 

 

这种危机根植于行业自身悖论——酱酒传统工艺成本高、周期长,从业者长期标榜“酱酒天生自带贵族血统”“百元以下无酱酒”的定位,使其身居神坛难以转身。

 

另一方面,消费疲软与经济下行迫使酒企集体开拓百元价格带,大众酱香战略与既有的高端基因形成根本性冲突,酱酒错过了大众价位这一关键救命稻草。

 

风味悖论:口感鸿沟与场景萎缩的双重挤压。

 

酱酒消费面临代际断层危机。60后逐渐淡出,70后接棒主力,80/90后消费量锐减30%,00后因口味差异形成明显隔阂。年轻人偏好低度清爽型酒饮(如低度酒、气泡酒),与传统酱酒高度烈性、厚重风味形成代际冲突。

 

 

酱酒52%依赖政务商务宴请及礼品场景,在政策限制与经济疲软双重压力下,其复苏速度显著滞后于其他香型,陷入消费场景萎缩与新生代接纳不足的夹击困局。

 

信任悖论:工艺信仰与造假的信任崩塌。

 

复杂工艺本应支撑品类价值,却因消费者鉴别知识匮乏而被“酒花”“拉酒线”等表象误导,部分经销商趁机以劣质酒冒充高端产品,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。

 

 

部分酒企业借势虚标年份、以次充好(如碎沙酒冒充坤沙酒),叠加央视曝光的酒精勾兑酒假冒老酒乱象,引发信任危机。当产品因基酒品质缺陷导致储存后风味劣化,“越陈越香”的行业承诺沦为空洞口号,消费者对酱酒品类的溢价信仰逐渐瓦解。

 

03

破局重生

酱酒行业的自救与出路

 

当前酱酒行业的深度调整,实则是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过程,折射出的是早期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——但危机中亦孕育着转型契机。

 

 

当下酱酒企业深陷产能、利润与市场定位的多重困局,唯有秉持“不破不立”理念,从三大核心维度突破:

 

品质破局,构建科学分级体系。破除虚假叙事,组建行业专家、技术骨干及资深消费者构成的品评团队;建立客观标尺,依据年份、原料、工艺及风味等维度明确分级标准;消除认知模糊,通过透明化质量体系减少消费决策盲区。

 

利润重构,优化产品与渠道生态。摆脱条码依赖,终结透支品牌价值的贴牌生产模式;完善产品矩阵,开发多价位段、多消费场景的战略单品;拥抱渠道变革,整合新零售与电商资源,实现全域渠道协同。

 

定位革新,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。拒绝盲目对标,摒弃同质化的大企业追随策略;聚焦核心优势,从品牌形象、产品设计到客群定位深度匹配自身基因;精准触达用户,依托移动互联网及社交媒体实现定向传播。

 

当前行业再临十字路口,未来格局取决于当下抉择。当企业放下规模执念,在消费者与岁月的双重检验中,酱香终将沉淀出历久弥醇的底蕴。